七大常见误区
今天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孤独症的七个常见误区,只有正确认识孤独症,才能更好地守护每一位星星的孩子!
1、孤独症是罕见疾病
2、孤独症是心理疾病
3、孤独症都是天才
4、孤独症能被完全治愈
5、孤独症是教养方式不当导致的
6、孩子不爱说话就是孤独症
7、孤独症没有情感
孤独症是罕见疾病
由于社会群体缺少对孤独症及其家庭的关注,所以很多人认为孤独症并不常见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2023年,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(CDC)的最新数据表明,每36名8岁儿童中就有1名被确认为自闭症患者。
孤独症是心理疾病
网络流行语:“我自闭了”用于调侃自己的消极心理。有些人认为孤独症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,把自己封闭起来。但孤独症谱系障碍与网络新潮用语不同,这是先天性脑部功能发育障碍,是与生俱来的,并不是由教育或生活环境而诱发的。
孤独症都是天才
受诸多影视作品的影响,大众误以为孤独症患者都是性格怪异的高智商天才。实际在孤独症群体中,有75%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智力缺陷(智商小于70),25%智力正常(智商大于80),智力正常的孤独症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,只有极少一部分患者在美术、音乐、记忆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才能。
孤独症能被完全治愈
有人认为孤独症可以通过治疗和训练痊愈,或随时间推移自动改善、完全治愈,这都是错误的。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性的神经发育疾病,其核心特征在患者一生中都持续存在,几乎不存在完全治愈的诊断。但医学界已证实了早期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病情控制有着积极影响。患者可以通过各种干预课程,慢慢学习和发展生活技能。
孤独症是教养方式不当导致的
由于大众对孤独症了解片面,有些人认为是养育者过于冷漠、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,导致孩子性格孤僻,不爱说话;又或是父母太忙,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患上孤独症。截至目前,孤独症的归因还存在争论,但较受大家支持的看法是:遗传性、自然环境及其心理健康,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。所以,将孤独症归咎于教养方式是没有依据的。与上述误区相反,很多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对他们倾注的心血其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,孩子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更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。
孩子不爱说话就是孤独症
由于大众对孤独症患者的刻板印象,在充满好奇的年龄,幼儿不爱说话被很多人认为是孤独症的判断标准。但孤独症的临床症状有过激、易怒、行为刻板、社交退缩、冲动、语言能力缺失等。而正常小朋友可能也会因为性格内向而不爱说话,只通过不爱说话这一点判断孩子是自闭症是缺乏依据的。但是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就需要特别注意了,此时应该在专科医生的详细诊断下才能判断孩子是否有孤独症,而不是由家长盲目的自我判断。
孤独症没有情感
很多人觉得孤独症患者不理人、情感淡漠就是没有情感,这也是一大误区。孤独症儿童也和其他人一样,也有情感的需要,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,区别在于他们不擅长理解、表达、传递这些情绪。孤独症患者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,并且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。但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,不断和他们发生互动交流,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辅助,可以帮助他们的情感发展。